辣是一种痛觉,但辣味美食却有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食之念念不忘,吃了还想吃。
在中国,辣味美食已经渗入到大江南北、大街小巷中,川菜馆遍地开花。除了经典的炒菜,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辣条……辣味美食层出不穷,无辣不欢也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最爱。
说到辣味的美食很多人都会不自然地想起爱辣三省——湖南、四川和贵州。爱辣的人聚在一起难免要比较一下吃辣的能力,但你知道吗?除了我们人类之外,有一种比我们还能吃辣的哺乳动物——树鼩(qú)。
除了人类之外,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会避免食用辣椒和其它辛辣食物。但是,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灵长类动物的近亲——树鼩却可以泰然自若地吃辣椒,它们吃朝天椒就像吃甜瓜,是第一种除人类之外,甚至比人类更能吃辣的哺乳动物。
树鼩(学名:Tupaia belangeri)是树鼩科树鼩属动物,外形似老鼠,又有点像“小尾巴”的灰松鼠。其体型较小,长14~20厘米,体重50~270克。它们的尾巴虽然不大,但其长度几乎与身体等长。
树鼩体背毛以橄榄褐色为主,颈侧有淡黄色条纹,腹毛由灰色至污白色,背腹之间毛色界线分明,尾毛与体色相同。
树鼩主要生活于泰国、缅甸、中国南部等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它们身形敏捷,常穿梭于树林和灌木丛中,以各类虫子作为主食,用水果、谷物等丰富自己的食谱。而且,它们“智力”较高,曾被认为是灵长类动物。
那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够突破重围,从众多的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吃辣的冠军选手呢?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研究。
在了解这个研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大多数动物都对辣椒敬而远之。辣椒的剧烈刺激来自于其中名为辣椒素的化学物质,这是辣椒为了阻止动物进食自己而进化出的一种自卫方式。
其作用机理是,辣椒素可以触发 “TRPV 1受体”的激活(TRPV 1受体正是在舌头和其它部位的疼痛敏感细胞表面发现的一种离子型通道受体)。正常工作的TRPV1可以让动物感受到辣味的存在,这就是辣椒素类化合物让人有“痛感”的原因。
虽然不少人类都能对辣椒素产生耐受性,甚至会变成一种嗜好,但大多数动物都避免食用含有辣椒素的植物。
不过,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中国的树鼩“吃辣”的能力特别强。实验中,同时对小鼠与树鼩喂食辣椒素不断增加的饲料,小鼠很快就会因为受不了这种辛辣的刺激而放弃进食;但树鼩则完全不同——随着辣椒素浓度的增加,它们对食物的摄取量并没有减少。
探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和树鼩体内TRPV 1受体的数量很相似,而且两种哺乳动物对其他痛苦刺激的反应也是类似的。但有趣的是,树鼩体内的TRPV 1离子通道却单单对辣椒素的反应要弱得多。
随后,研究者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与辣椒素作用时,小鼠和树鼩体内的TRPV 1受体上有一处氨基酸不同,正是这种突变降低了辣椒素与树鼩的TRPV 1受体的结合能力,从而降低了辣椒素使这种受体诱发疼痛的能力。
也就是说,树鼩负责产生辣椒素受体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正是这种突变,导致了树鼩对辣椒素的敏感度大大降低。整个物种都对辣味“感觉迟钝”,这正是它们能够放肆吃辣的关键。
论文的第一作者表示:“我们认为这种突变是一种进化适应,它能使树鼩获得对辣椒素的耐受性,从而扩大其饮食范围,以求更好的生存。”
但是,如果说个体层面上的基因突变只是随机事件,那么物种层面上的基因突变绝非是一朝一夕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在树鼩土生土长的东南亚地区,原本是没有红辣椒的。直到大约300年前,红辣椒才被引入东南亚,得以与树鼩生长在同一片土地。研究者们认为,这区区300年的邻居经历,不足以使树鼩的辣椒素受体基因在物种层面上发生突变。
既然不是红辣椒,那么是谁培养了树鼩的吃辣神功呢?
经过一番排查,中国科学家们找到了让树鼩走上“食辣”之路的推手——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一种胡椒属植物——苎(zhù)叶蒟(jǔ)(Piper boehmeriaefolium (Miq.) C. DC.)。这种植物含有一种叫做Cap2的辣椒素类似物,会使植株带有辛辣味。那么,是不是它让树鼩变得爱吃辣呢?
为了进一步证实树鼩对这种植物的耐受能力,研究者人工合成了Cap2,分别添加到小鼠和树鼩的食物中。果然,随着Cap2浓度的增加,小鼠的进食量越来越少,而树鼩反而吃得很欢。
也就是说,在苎叶蒟广泛分布的东南亚,树鼩为了拓宽食谱,逐渐接受了苎叶蒟中含有的辣椒素类似物Cap2。久而久之,树鼩物种水平上的辣椒素受体基因被改变,对Cap2的敏感程度大大降低,表现出了能吃辣的奇特本领,从而扩大了它们的食物范围,有利于其生存繁衍。
大自然是如此地奇妙又富有智慧。辣椒素等辣味物质,本是植物为了防止被动物吃掉而进化出的“化学武器”。而树鼩却在演化中另辟蹊径,发生了基因突变,降低了对辣椒素的敏感度,得以扩大食物范围,适应了生存环境。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