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1、冬眠。例如:蛇、青蛙、乌龟等,它们冬天躲在自己的洞里睡大觉,一直躲到春天才醒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们不吃不喝,也不动,靠缓慢地消耗身体里的脂肪度过寒冷的冬天。狗熊也在睡觉,可稍有响声就会醒来,肚子饿了也会出来找东西吃。属于假冬眠或半冬眠。
2、迁移居住地。例如,大雁、燕子等,它们在冬天到来之前会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一方面是因为那里温暖,另一方面是能找到食物,这都是有利于它们生存的。
3、加厚身上的皮毛或羽毛。比如,兔子、鹿、狐狸、麻雀、乌鸦等。它们冬天身上的皮毛或羽毛比夏天要厚得多。至于吃的东西,它们也不用发愁,即在夏天、秋天尽量多吃东西,吃的胖胖的。冬天能找到食物的时候就吃,找不到吃的东西,饿几天它们也不。
4、储存食物。例如松鼠、蜜蜂、蚂蚁等,秋天时它们在自己家里储存大量食物,到冬天它们就不用出门了。
5、让卵过冬。例如,螳螂、蝗虫等。秋季时它们产卵,让卵在树枝上、草丛里、泥土里度过冬天。这些卵的外形有特殊的卵袋保护着,不怕寒冷,等到春天来临时,它们的幼虫就会爬出来,快乐的到处去玩了。
植物:
1、用落叶方法过冬:一些树木和灌丛植物则采取“舍末保本”的方法,丢掉“包袱” 和“累赘”,以便安然越冬。
2、调整体内水分:在冬季,植物会降低能量消耗并增强抗寒性。冬天许多植物会枯萎,但不认为植物已经死亡,这是他们在冬天保护自己免受冻伤的方式。植物枯萎是水吸收减少和体内水分含量降低的表现。
扩展资料:
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的但被调节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冬眠的物种大致可分成两类即主动式冬眠动物和被动式冬眠动物,后者如仓鼠,外部因素,包括光周期,食物和外界温度对这种冬眠周期事件的定时起主要作用。
冬眠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入眠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
动物的冬眠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
首先,外界温度对动物冬眠有重要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在5℃一10℃时,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对于鸟类,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让它饥饿,它就会立即进入昏睡状态。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条件。如果光线时间减少或昏暗时,动物便很快开始冬眠。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